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但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本身的形成性、隐蔽性、复杂性,如何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仍缺乏抓手。谁来评、来评谁、评什么、何时评等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痛点。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需在深入探究课程思政评价内涵及价值理路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从而推动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
一、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评价特性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知识育德,即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更要关注其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不仅给教师的课程设计带来挑战,同时也提升了课程思政评价的难度。实施课程思政评价,首先要明晰课程思政的内部机理及其评价特性,对两者的探讨能为课程思政评价框架的确立提供依据。
1.课程思政的内部机理——知识育德的复位
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揭示了知识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还蕴含引导行为和塑造品格的力量。知识育德的本质在于通过知识传授,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不是知识传递的附加物,而是知识与德育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这种育德路径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具体而言,知识育德不应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应贯穿于各学科之中,通过知识与道德的双向互动得以实现。“不是只有道德知识才与道德相关,而是所有真的知识都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与规范的作用。”[1]每一门学科都包含隐形的价值判断。从数学的逻辑严谨性到历史的求真精神,从物理的探索态度到艺术的审美修养,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生态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学中的正义观念,这些内容不仅是学科知识的重要部分,更能转化为德育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再通过课程的实践性任务,在行动中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和价值信仰。
但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被部分割裂:一是将知识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相切割,专业知识难以为道德水平提升助力。二是出现知识化德育现象,导致在生活情境中,难以将思政教育中所获得的道德认知顺利地转化为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更难形成道德意志。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将知识育德的作用“还原复位”:一是纠正之前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割离的问题,二是改变知识化德育的现象。这就要求将传统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深度结合,将承担思政教育的责任主体从思政课程的单一阵地延展到所有专业课程,最终构建立体化的育人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协同教育不断拓展育人边界,最终使德育走向生活。要达成这样的效果,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理念信念教育为基点,将价值观教育贯穿专业课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信仰教育,还需拓展与专业和职业相关联的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课程思政评价的特性分析
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中,有学者曾指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应从学生视角、教学视角和课程视角三个方面展开。”[2]这一观点强调在设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时,必须关注教师的教学实施以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其教学策略和价值引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决定了各门课程如何协同育人、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作为最终受益者,其思想变化和行为转化是评价的核心,能够直接反映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对学生、教师课程思政执行过程的评价是兼顾过程投入和效果呈现的综合性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和课程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投入的精力和资源配置,也强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思想进步与实践转变。这些评价内容具有形成性、隐蔽性和复杂性,明晰这些特性能够为我们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提供思考与改进的切入点,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反馈机制。
(1)形成性——注重过程与增值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3]该过程注重在专业学习中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及价值观。因此,其效果具备阶段性和滞后性。阶段性是指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和价值观的确立,需要经过从模糊到清晰、从浅显到深入的渐进过程。滞后性则表明,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质变未必与课程思政的实施同步,而常滞后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步调。鉴于课程思政效果的阶段性和滞后性特征,课程思政的评价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日志、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报告、成长档案等,记录和比较学生的发展轨迹,探究课程思政实践中学习者内心深处重要却不易被察觉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策略,提高质量。
(2)隐蔽性——多元视角与综合分析
精彩的课程思政设计需要专业教师将价值引导如盐化水般地融入专业教学,做到润物无声、自然贴切。这意味着,融得越好,其隐蔽性越高。这种隐蔽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柔和、渐进、贴近生活,能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三观,避免逆反心理。同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具长远指导性,但这也给教育评价带来挑战。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学,其有效性、融合性与迁移性等特点难以测量。[4]理念信念的建立、思想价值的引领、精神情感的提升等,难以用数字进行量化呈现,更不适合用单一数据进行评价。因而,课程思政评价要注重文本型、描述型、记录型的评价资料,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内容要综合,才能更全面地评价课程思政实际效果。
(3)复杂性——锁定共性评价点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公共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课,其建设范围广,开展形式多样,从点到面形成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成果表达上来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互动,与学生学业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合力,几个方面在评价上很难做准确切割,但课程思政改进和发展客观上又呼唤着相对科学的评价与之对应和为之服务。”[2]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评价课程思政时,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建构具有较高适用性和实践性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体系既具针对性,又能反映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二、课程思政评价的价值理路
开展课程思政评价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育人的价值本源。一是以评价为指挥棒,引导育人方向。通过明确标准,使教师准确、深刻地理解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内容,使全体专业教师主动且科学合理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切实落地育人。二是以评价为改进标准,调节育人策略。在建设过程中,以评价体系为自查标尺,锁定不足并及时调整,使课程思政不断优化。三是以课程思政评价为监督方案,提升育人效果。通过评价体系监督各学院、教师是否切实将课程思政视为己任、是否合理恰当地将其融入课程内容,并长期、系统地一以贯之。
1. 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是指课程思政评价的价值本源要合乎特定的目的导向,才可体现育人价值。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其合目的性。
第一,课程思政评价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保持一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第二,评价体系应契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需求。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会有不同。课程思政评价需留有弹性和空间,从而能激励专业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够从区域和校本特色出发,推动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第三,课程思政评价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同步进行。价值引导应寓于知识传授过程之中,而非在课堂中生硬嵌套,否则容易造成教学的人为割裂,影响专业学习效果。第四,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需求和潜能。评价体系应激励课程思政建设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切合学生喜好、融入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并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课程思政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评价结果不仅要用于检验建设效果,更要指导教学改进、优化课程设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合规律性
合规律性是指课程思政评价必须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规律、德育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正向指挥作用,推动课程思政系统化、持续性发展。
第一,课程思政评价要符合新时代教育评价规律。《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教育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课程思政评价必须围绕这一主线,构建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评价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方案,来对教师、学生与课程进行系统评价。同时,该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此要求明确了课程思政评价要摒弃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注重学生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塑造的过程性,鼓励他们在过程中不断成长。
第二,课程思政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首先,要遵循整体性规律,坚持系统观念,从多维度全面考量其效果。在知识层面,要评价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确保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情感层面,评价要关注课程思政是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在行为习惯层面,要评价是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三方面是有机整体,要整体考量,避免片面或割裂。
第三,课程思政评价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规律是课程思政评价的重要准则。学生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和增值性,以便全面捕捉学生的发展情况。同时,评价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担当社会责任的内容,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认识并服务社会。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现代化。三全育人理念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的局部性和碎片化,通过全主体参与、全程覆盖和多学科协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三全育人理念框架之下,课程思政评价不仅要涵盖单个教学环节,还需综合考量课程的系统性、教师的协同参与,及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行为转化,确保评价体系真实、全面地反映教育效果。基于此,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思政评价框架分为学生、教师、课程三个维度。
1. 学生维度的评价——知、情、意、行全面引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评价需围绕学生思想(知)、情感(情)、意志(意)、行为(行)四个方面展开,全面反映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其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忽视,应全面培养、协调发展,而不能把四个成分孤立起来,截然分开。”[5]因此,从学生维度,评价要聚焦正向的价值体系通过课程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第一,在认知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准则,并逐步建立正确的三观体系。第二,在情感方面,考察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产生高度认同,是否提升了国家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第三,在意志方面,评价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能够坚定信念、坚持原则,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以及对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坚守,是否能够秉持正确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第四,在行为方面,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考察他们是否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是否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是否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体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此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还要关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综合效应,确保学生在正确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得到全面发展。
2. 教师维度的评价——课前、课中、课后形成闭环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关键作用,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要参与全过程育人,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到课后改进,每一环节都应体现出价值引领作用。
在课前准备维度,要评价教师对专业内容的钻研深度,是否准确把握专业内容的重难点,以此为基础提炼课程的课程思政主线,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这是精准锁定融入的靶点、避免“两张皮”的关键。同时,教师要开展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需求,使融入内容与策略更贴近学生实际,并建立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资源库,打造专业特色。此外,教师还需根据教材内容与学情,选择遵循德育规律的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思政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四方面,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在课中实施环节,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开放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深度体悟。“行”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是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性判断、价值观念的途径,也是运用和验证真知、思想和观念的重要途径。[6]若课程思政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则易沦为空谈,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要评价教学实施是否紧扣课程思政主线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能否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利用教学机智及时结合专业发展进行价值引导。最后,在课后反思环节,教师要对思政元素融入的契合性及时反思,剖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自评、师评、互评、档案袋等多种形式,分析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困惑,优化融入策略,以提高课程思政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并通过教研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
3. 课程维度的评价——课程与课程群协同发展
根据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要求,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主战场”。课程维度的评价重在全方位育人的实现,即通过课程群协同确保课程思政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因此,课程维度的评价既要考量单门课程的建设效果,也要关注课程群内外的协同效果。
在单门课程评价中,课程设计要依据本课程的特性提炼课程思政主线,使思政元素嵌入课程的内在逻辑,确保专业特色鲜明、价值引导明确,避免东拼西凑、缺乏系统考量。同时,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求和规律,并保持适度性和挑战性。教材选用亦要精心筛选,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以及中华文化风尚,与思政建设协同合作。此外,课程考核方案要将课程思政的效果纳入评价,以全面推动其建设。
从课程群角度看,评价不仅要考量专业内部课程的思政协同效果,也要讨论与专业外部主体的联动效果。一方面,课程群内部应当建设中长期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将思政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应当系统规划课程群的课程思政主题与目标,使之具备系统性和进阶性,实现不同课程间的递进与互补。另一方面,课程群还需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协同,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形成显性与隐性教育的互补,整合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力量。同时,课程群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形式,与见实习单位协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才和用才全过程,引导学生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和品格,促进学以致用。
作者:周芳
来源:上海教育评估研究